跳到主要内容

一月效应_January Effect

一月效应是指市场普遍认为每年第一月份股票价格会季节性上涨的现象。人们通常将每年一月的反弹归因于随之而来的购入需求,这种需求是在价格通常在每年十二月下跌后的回升。然而,关于这一现象在过去几十年的数据却显得难以捉摸。

关键要点

  • 一月效应是指股票在新年的第一个月上涨的季节性倾向。
  • 一月效应被认为是在投资者在十二月出售亏损股票进行税收损失收割后,重新购入这些股票所导致的。
  • 像其他市场异常和日历效应一样,一月效应被一些人视为对有效市场假说的反证,认为市场并非总是有效的。

一些人认为,在每年年底,投资者往往倾向于以亏损出售证券,以抵消资本收益,从而减少税负,导致抛售。新年过后,他们重新购入这些股票,这在市场上造成了对各种股票的更大需求,进而形成了一月效应。另一种解释是,投资者在年底收到现金奖金后,会在次月进行投资。虽然过去曾出现过这种市场异常,但近几年一月效应似乎逐渐消失,或者说如从未存在过,先前的研究显示它与十二月的价格下跌的相关性远不如与前一年末的持续乐观情绪相关。简单来说,证据似乎与解释并不相符。

理解一月效应

投资银行家西德尼·瓦赫特尔在1942年首次注意到一月效应。和所有与日历相关的效应一样,该假说认为市场不够有效,因为有效市场将自然使这一效应消失。

我们回顾自1993年成立以来的SPDR标准普尔500 ETF(SPY),不禁让人怀疑这一术语为何得以流传。在过去30年中,共有17个一月上涨(57%)和13个下跌月份(43%),使得上涨的概率略高于掷硬币的结果。此外,从2009年市场反弹开始到2023年1月,一月的表现为七次上涨与七次下跌,持平的50%-50%比例。考虑到自2009年以来的强劲反弹,原本可以期待一月的收益出现更明显的增长,但情况并非如此。

实际上,一年的第一个月并不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交易月份,其表现充其量也只是平庸。根据纳斯达克引用的数据,历史上,虽然一月的表现处于正值区间,但在过去20年中,其排名却是12个月中的第八位。

提示: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票价格反映了市场上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由于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获取相同的信息,因此通过股票选择或市场时机来超越市场并不实际。有效市场假说是对一月效应等季节现象的质疑。

一月效应的解释

除了税收损失收割和新年后的重新购入外,另一种关于一月效应的解释与投资者心理有关。一些投资者认为,一月是开始投资计划的最佳时机,或者许多人正在践行新年决议,开始为未来投资。

还有人提出,互惠基金经理在年末购买业绩优秀的股票,同时抛售亏损资产以优化年终报告,这种行为被称为“粉饰账户”。然而,这种说法不太可能成立,因为交易主要影响大盘股,而当这一效应存在时,通常在小盘股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年末的抛售可能吸引了对低价感兴趣的买家,他们知道这些下跌并非基于公司基本面。在广泛的范围内,这可能会在一月推动价格走高。

关于一月效应的研究

关于一月效应的研究通常支持瓦尔瑟的观点。这一效应长期以来被视为较为人知的市场异常,因此有众多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回顾历史让我们在引用关于市场的假设性真理时保持谦逊——例如,十二月的股票抛售导致一月的上涨市场——这些言论可能已不再适用,或者早期研究者可能误判了现象。比如,至今仍不清楚十二月的抛售是否真正导致了一月的购买,因为表现较好的交易月份实际上与十二月的优异表现相关,而不是与那些经历大量抛售的月份相关。

“我认为市场不够有效以观察到一月效应,但我认为这更多地与人类心理有关,而非税收损失收割或互惠基金粉饰账户。”

——财务顾问瑞贝卡·瓦尔瑟谈一月效应

直到2000年代初,大多数研究者将一月效应视为一种实证事实,关注点不在于证明其存在,而在于理解其细微差别,例如其具体的时机和随着时间的推移的不同影响程度。在这个月份中,哪些时段最为强烈?一月效应是否随着时间增加或减小?基于这一原则,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市场在一月是否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具风险,假设更高的回报是对那些愿意在这一时期投资者的奖赏。其他人则对一月效应与全年其他时间的正收益之间的相关性产生了兴趣,或者使用“一月效应这一“已知事实”来证明十二月效应的存在,从而催生了另一系列的研究。还有一些人超越了税收损失收割和传统股票市场解释,将研究带入受控实验室环境,揭示这一效应背后可能的行为驱动因素。另有人则回应称,尽管证明一月效应的数据难以区分,但或许更广泛的一月效应缺乏实证支持。这一效应可能仅在小盘股或特定市场中被检测到。

在这些研究的庞大工作量以及在假期与新年临近时频繁出版的相关报道中,另一组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他们认为,所谓的一月效应可能仅仅是统计噪音的结果,是“过度拟合”和数据挖掘导致的现象,这挑战了先前研究的基础假设。

对一月效应的批评

对一月效应的质疑主要集中在缺乏继续影响的最新数据、识别其原因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其在金融市场演变中变得显得无关紧要的情况。我们逐一来看:

  • 意义减弱:大多数研究表明一月效应的影响逐渐减弱。除了暗示这一效应本就不实外,另一个观点是,随着投资者对这一趋势的了解,他们相应地调整了策略,从而减少了这一效应随时间的影响。这表明一月效应更像是一种历史异常,而不是可靠的市场指标。
  • 市场效率的影响: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超越股市是不可能的,因为市场会“跟上”来反映所有相关的信息。瞬态异常仅仅是异常而已,尤其在高频交易和复杂算法的出现后,如果一月效应真实存在,这些机制将会利用并修正其存在。
  • 小盘股影响:一些人试图通过指出市场的某个区块存在数据支持来救赎某种形式的一月效应。有多个研究在小盘股中观察到了这一效应,小盘股普遍波动性更大、风险更高。这引发了关于这一效应在不同市场细分中适用性的质疑,以及是否能够通过利用它获取任何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 税收损失收割假说的问题:一些人认为,一月效应源于投资者在十二月出售亏损证券以便进行税务处理,然后在一月回购,从而人为抬高价格。批评者指出,这种行为每年并不一致,尽管税务条件会有所变动,且对每个单独交易者而言,其税务情况及更广泛的经济条件均会影响结果。
  • 市场动态变化:金融市场随着新的投资工具、法规及投资者行为的演变而不断发展。这些变化可能使得过往的模式变得过时,尤其在效应首次观测时并不存在的新动态背景下。例如,尽管在往年,税收损失收割可能是合理的,但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个人退休账户和其他税收避风港使得年底录得亏损的做法在实践上大多已成往事。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将心理理论与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相结合,以解释人们为何做出不理性的金融决策。它挑战了传统假设,即投资者应当是理性的,市场最终也是有效的。行为金融学认为,各种认知偏差、情感及其他心理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投资者行为和市场结果。该领域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导致金融市场中的异常情况,一月效应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偏离理性、追求利润的行为的例证。

能否通过一月效应获利?

可能性不大。即便一月效应是真实存在的(这可能并不真实),且每年一月市场出现非典型上涨,但如果有人试图利用这一点,则可能削弱其表现。例如,预期一月价格上涨的人可能会在十二月就开始购入某些资产,但这种需求反过来会减小新年之前和之后价格变化的幅度。

还有哪些月份被认为存在效应?

除了所谓的一月效应,市场上还有其他一些月份现象,虽然它们不如一月效应显著。例如,”五月卖出,离开“的策略基于股票在五月到十月期间通常表现不佳的历史。另外,“十二月效应”是指十二月股票价格通常上涨,这可能与税务交易、节日消费或投资者乐观情绪有关。此外,“十月效应”曾被称为一种真实的市场异常,因为投资者在此月份可能会因为1929年和1987年的历史市场崩盘而感到担忧。然而,有一月份始终显得特别突出:九月。无论是在10年和20年的周期,还是追溯到1950年的时段中,它们一直是交易最差的月份。

什么是一月晴雨表?

一月晴雨表,也称为“另一种一月效应”,是一种民间理论,认为一月的收益可以预测该年度股票市场的整体表现。因此,一个强劲的一月会预示强劲的牛市,而一个低迷的一月则暗示熊市。对此效应的实际证据则寥寥可数。

结论

一月效应是一种市场理论,认为一月往往会有持续的收益,尽管最近几十年的证据却难以确立。尽管如此,市场评论者仍然常常引用这一理论来解释一月的积极表现。他们常常将一月的购入活动与年底的税务亏损抛售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转向401(k)等税收避风港,这一理论的相关性已显著降低。

交易者应以怀疑的态度看待一月效应,更加关注一年的市场状况,而不是依赖这个日益可疑的市场传言。